磁刺激技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研究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5-02-13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指盆底支持组织由于退化、创伤等因素导致支持薄弱,从而引起盆腔器官功能或位置异常的一系列障碍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控尿、控便功能障碍,肛门直肠痛,盆腔脏器脱垂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患病率可高达20%~40%。PFD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协调盆底肌、恢复受损的盆底肌肉及神经感觉等,从而恢复正常的盆底功能。生物反馈疗法、电刺激疗法等在PFD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但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脱掉衣物并向直肠或阴道内置入电极,常常会给患者带来不适。磁刺激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疗法,可对盆底或骶神经根进行无创的刺激,无需直接接触皮肤,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无痛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一、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PFD的发生可由多种因素导致,其中手术损伤和分娩是最常见的因素。孕妇在分娩时局部肌肉的撕裂、牵拉伤以及盆腔手术等均可导致盆底肌及其神经系统受损,从而导致PFD的发生。此外,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盆腔器官逐渐衰老,盆底肌肉功能减退,从而导致盆底支撑力不足,容易引起PFD的发生。肥胖、长期咳嗽等因素亦会增加盆底肌压力,导致盆底肌肉疲劳,从而降低盆底支撑力,导致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的发生。

盆底结构是一个整体,膀胱、肠道、平滑肌和横纹肌、神经、韧带和其他结缔组织在大脑皮质的引导下,通过神经系统的不同层次反射发挥作用。PFD的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PFD的发病机制与盆底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密切相关,盆底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因分娩、手术等因素受到损伤时可导致PFD的发生,出现排便功能障碍、盆腔脏器脱垂等症状。②盆底肌支撑力不足亦是导致PFD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③PFD的发生与阴部神经系统受损密切相关。阴部神经系统主要支配生殖系统、会阴及直肠肛门等区域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是支配盆底肌的重要神经系统,阴部神经受损可造成所支配的盆底肌失神经,影响盆底肌的运动、感觉功能,从而导致PFD的发生。

二、磁刺激技术简介

磁刺激技术是通过脉冲磁场在人体产生感应电流而达到对局部产生刺激作用的一种新型技术。变化的磁场会产生电场,而当人体处在电场中时,体内的自由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会产生感应电流,当电流强度超过神经组织的兴奋阈值时,可诱导神经轴突去极化从而引起神经冲动的传播,神经冲动到达神经肌肉接头可诱导肌肉的反复收缩,从而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脉冲磁场穿透的有效距离可达到10~15cm,可穿透患者的衣服、皮肤,因此相较于其他疗法,能够更深层次地覆盖作用部位,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也更高。

临床上磁刺激技术治疗PFD主要分为两种模式。①盆底磁刺激:患者坐在治疗椅上,由嵌入座椅下的磁线圈产生的脉冲磁场直接作用于盆底,从而引发肌肉的收缩。②骶神经磁刺激:患者俯卧于治疗仪上,将磁线圈置于患者腰骶部,通过磁线圈产生的脉冲磁场刺激骶神经,进而间接引起盆底肌肉的运动。高频磁刺激通常会引起刺激区域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从而对神经产生兴奋效果,因此在治疗失禁性疾病、肌肉松弛相关疾病中效果显著;而低频磁刺激时会产生与神经递质慢突触电位频率相同的感应电流,进而抑制神经递质的兴奋性,因此可对神经产生抑制作用,在缓解肌肉痉挛及疼痛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三、磁刺激技术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

磁刺激技术最先应用于压力性尿失禁的保守治疗中,如今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为治疗盆底疾病的一种新的保守疗法,开始逐步应用于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对患者来说依从性和满意度更高。多项研究表明,磁刺激技术在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中有效率为69.90%~75.00%,能有效减少尿垫的使用数量,降低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评分,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疼痛感、无不良反应。Bharucha等研究发现,在腰骶部采用磁刺激技术治疗大便失禁的有效率达61%,可明显改善患者大便失禁症状,同时增加肛门括约肌肌力。有研究显示,磁电联合对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疗效显著,并可有效改善盆底肌肌力及性功能。吴慧在对PFD的研究中发现,相较于电刺激,磁刺激能更加显著地改善患者的盆底功能障碍主观评分,提高盆底肌力。此外,多项研究表明,磁刺激技术在膀胱过度活动综合征、慢性盆腔痛等多种PFD的治疗中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

四、磁刺激技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可能机制

1、脉冲磁场直接刺激局部神经进而引起盆底肌群的运动

盆底肌肌力减弱、盆底肌群功能紊乱等是PFD临床常见的病因之一,而磁刺激可直接作用于刺激区域的神经而引起肌肉收缩,从而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Stölting等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染色法对肌肉组织中的神经成分进行分析,发现经颅磁刺激处理的组织中检测到的神经数量比正常组织高出约50%,且受刺激组织的神经源性聚集蛋白表达增加,同时增加的还有特异性神经丝蛋白68和PGP-9.5神经元标记物;此外,对神经肌肉接头进行染色发现,经颅磁刺激处理的样本中,每根纤维的AChR簇总数相比未受刺激组高出4倍,且肌电图显示磁刺激组的肌力显著增加。Musarò等通过研究发现,经磁刺激处理的肌肉组织中乙酰胆碱诱发电流振幅明显更高。吴洁等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盆底磁刺激治疗(频率30Hz)后发现,患者的盆底肌力明显提高,且盆底肌电评估得到了有效改善。此外,有研究显示,对盆底进行磁刺激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快、慢肌纤维及耐力肌肌力。以上研究表明,磁刺激技术可通过强化神经 - 肌肉作用的调节回路,直接刺激局部神经而引起肌肉收缩,从而增强盆底肌肌力,协调盆底肌群,进而改善PFD的症状。

2、脉冲磁场通过刺激骶神经间接引起盆底肌的运动

阴部神经起源于骶2~4神经根,主要参与支配生殖系统、会阴及直肠肛门等区域的感觉及运动功能等,阴部神经传导障碍会导致患者对盆底区域的感觉及运动功能缺乏控制,从而导致PFD,而对腰骶部进行磁刺激可激活阴部神经,进而引起盆底肌的运动。Harris等对8例受试者进行了腰骶部磁刺激,并记录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发现在腰骶部施加15Hz的脉冲磁刺激干预1 h后,肛门括约肌的兴奋性和肛门肌电图反应幅度均有所提高。Yan等对220例受试者进行腰骶部磁刺激,并将一个12cm长的探针放入受试者肛门直肠内,探针上的近端电极位于肛管内(距离肛门口1~2cm),远端电极位于直肠内(距离肛门口9~10cm),同时在胫骨前肌上放置了3个表面电极,结果发现,在对患者腰骶部进行磁刺激后,几组电极均记录到了动作电位。此外,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骶神经磁刺激可明显提高盆底肌肌力及盆底肌电评分。以上研究表明,对患者腰骶部进行磁刺激可通过激活阴部神经间接引起盆底肌的收缩,从而提升盆底肌的肌力和协调性。

3、修复肌肉损伤

盆底肌损伤是PFD的病因之一,而磁刺激能有效促进损伤后盆底肌的修复。Stölting等研究了磁刺激治疗对创伤后肌肉修复的影响,发现与未接受磁刺激的对照组比较,磁刺激治疗组肌肉损伤瘢痕减少,炎症浸润程度减轻。该研究还发现,未接受磁刺激的受损肌纤维横截面萎缩了38.56%,而接受磁刺激治疗的肌肉则没有发生萎缩。在与正常肌肉组织的交界处,磁刺激治疗组约50.0%的肌纤维显示出中心核,而对照组仅有20.1%的肌纤维正在再生。该研究结果表明,磁刺激技术能显著减轻肌肉受损后的炎症浸润和创伤后瘢痕形成,避免创伤后的肌肉萎缩,同时可促进肌纤维的再生。一项针对102例盆腔脏器脱垂患者的研究发现,磁刺激治疗可有效减小患者受损肛提肌裂孔的面积。以上研究表明,磁刺激技术可有效促进盆底肌受损后的修复,从而提高盆底肌损伤的PFD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4、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

分娩、手术等原因导致的局部肌肉神经受损亦会导致PFD的发生,而磁刺激能有效促进受损神经系统的恢复与受损神经的再生。Zhivolupov等对受损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发现,经磁刺激处理的组织中损伤节段的神经组织炎症和脱髓鞘得到明显缓解,且损伤的施万细胞和髓鞘纤维也得到了修复。Kandhavivorn等对轴突远端采集的图像进行最大强度投影,发现磁刺激可改善体外切断的轴突的钙化情况,并能强化轴突远端线粒体和溶酶体的运动趋势;对远端部位的轴突再生生长进行成像发现,磁刺激可诱导远端切断部位的轴突再生,从而修复神经回路;此外,该研究还发现10Hz的磁刺激可使神经细胞标记物的表达恢复到正常水平。Neuman等通过研究发现,经过磁刺激后的神经元外生面积比未受刺激的对照组增加了 62.5%。以上研究表明,磁刺激技术可有效促进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并能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从而有效治疗局部神经受损导致的PFD。

5、调节肠道蠕动

Gallas等评估了骶神经磁刺激对结肠蠕动的作用,发现与假刺激相比,磁刺激后的首次蠕动明显延迟,且灌注比沙可啶后排便急迫感减轻。有研究发现,磁刺激可促进肠道蠕动,缩短结肠运输时间,协调肠道和括约肌的活动,从而改善患者的排便能力,减轻排便费力感,缩短排便时间。因此,有研究人员认为,无论排便功能障碍表现为控便功能异常还是排出异常,均可通过磁刺激技术达到对肠道蠕动的调节作用(抑制或促进)。

五、磁刺激技术的优点及安全性

磁刺激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为PF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与传统的生物反馈电刺激等治疗方法相比,磁刺激产生的脉冲磁场能穿透各种组织而不衰减,从而避免了电流对人体的直接刺激,减轻了疼痛等不适感,患者可以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相对舒适的状态。此外,磁刺激技术无需直接接触皮肤,不会造成交叉感染,安全性更高。目前磁刺激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已取得了一定效果,且多项研究在为期6~12个月的随访中证实了其长期疗效。

六、总结与展望

总之,PFD属于肛肠科的疑难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详尽的临床资料采集和辅助检查以及多种方法联合诊治均是控制病情进展、取得良好疗效的保障,并且需要结合患者病情、治疗预期、心理状况等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严重程度较低的功能障碍,可采取保守措施如磁刺激、电刺激疗法等,病情严重者则需考虑采取手术治疗,同时需积极治疗原发病。磁刺激技术以其安全性高、无痛无创等特点,在PFD的临床治疗中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可通过修复肌肉、神经损伤及调节肠道蠕动等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随着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的深入,磁刺激技术有望成为治疗PFD的一种重要手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注文章出处:刘曜安、舒磊、蔡志阳等.磁刺激技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医刊.2024.59(12):1304-1307.